泰國

網頁資料-各國簡介-泰國
參考資料
1.   顧長永,2005/8東南亞政治學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
2.   顧長永,2010/4泰國:拉瑪九世皇六十年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
3.   顧長永,2013/1《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:持續與變遷》。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。
4.   顧長永、戴萬平、翁俊桔、蕭文軒,2015/07亞太經貿市場:區域整合架構下的機遇與挑戰。台北:前程文化。

5.   註:以下是引自:顧長永,《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:持續與變遷》(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20131月),第六章,頁211-240


 泰國:從軍人政府到建造民主
前言
泰國是東南亞的一個佛教國家,面積大約513千平方公里,總人口6,300萬人(2010年),其中有90%泰人是佛教徒。泰國的憲法明定佛教為國教,泰國的年曆是以佛曆為主,[1]主要的國定假日也大都以佛教的節日為主,泰人的風俗文化及生活習慣大都受佛教教義影響。因此,泰國是個佛教化很深的國家。
泰國在東南亞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,有三個其他東南亞國家所沒有的特點。第一,泰國從未被任何西方國家所統治。西方幾個主要的帝國主義,包括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蘭、英國、法國、及美國,都曾經殖民統治東南亞的國家,可是泰國卻從未被這些西方帝國主義統治。二次大戰期間,日本在短短的二、三年之間,九以俊是佔領及統治東南亞的大多數國家,可是泰國卻依舊保持其主權的獨立,未受日本的統治。第二,泰國王室的傳統是東南亞各國中保持最完整的國家。東南亞各國被西方帝國主義統治後,其原有的傳統制度大都先後被廢,目前馬來西亞及汶萊雖仍保有傳統的制度,但是泰國的世襲王室制度是最穩定的。最後,軍人干政在東南亞各國相當普遍,可是,泰國受到軍人的影響卻相當嚴重,可能僅次於軍人當政的緬甸。主要原因是泰國是東南亞地區軍事政變最多的國家,泰國的政治繼承大都受到軍人的影響,泰國雖已發生過二十次政變(自1932年至2006年),但每次政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,[2]唯一相同的就是每次政變之後,仍然維持內閣制的政治制度。[3]
泰國是一個古王國,政治歷史曾出現以下四個王朝:
一、素可泰王朝(The Sukhothai Kingdom1238-1438),以泰國北部地區為主要據點。素可泰王朝的開創君主是印查弟亞(Sri Indradiya),始於1238年;當時印查弟亞是吳哥王朝的一個大臣,被吳哥王朝派到邦揚(Bang Yang)地區擔任總督,這就是今日泰國的中部及北部地區。在13世紀初期,吳哥王朝開始衰退,印查弟亞就和鄰近的總督自行徵稅,進而宣布獨立自治,並以素可泰(Sukhothai)為首都,因而建立素可泰王朝。印查弟亞就成為素可泰王朝的開國元勳。
可是,後來將素可泰王朝發揚光大的卻是第二任國王,他就是有名的King Ramkhamhaeng(拉卡亨國王),他不僅建立素可泰王朝較完整的行政、法律、軍事及文化制度,同時引進小乘佛教(Theravada Buddhism),並將之普及到素可泰王朝的全境,後來就逐漸發展及演變,而成為今日泰國流行的宗教信仰。由於當時佛教信仰的引進,是來自吳哥王朝,當時使用吉蔑文(Khmer),拉卡亨國王就將之改變成為素可泰王朝的文字,並篆刻在寺廟,後來就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泰文,這對於泰國文化及歷史的延續,具有很大的影響。因此,直到今天,泰文與柬文(Khmer)仍有相當高的相似之處。
拉卡亨國王於1318年過世之後,素可泰王朝就未再出現賢能君主,從此國政開始衰退,在這之後的一百多年期間,素可泰王朝並沒有太多的建樹,最後於1438年被南方興起的「阿瑜陀耶」(Ayutthaya)王朝所滅。
二、阿瑜陀耶王朝(the Ayutthaya Kingdom1351-1767),這是泰國中南部地區的一個國王--烏通國王(U Thong),於1351年在Ayothaya建立,後改名為Ayutthaya,成為王朝的首府,從此開啟泰國史上的第二個王朝。在泰文的意義,Ayutthaya是「大城」,因此Ayutthaya亦被稱之為「大城王朝」。在十四世紀期間,阿瑜陀耶王朝是中南半島地區最強勢的王朝,在拉瑪鐵波帝(Ramathibodi)國王任內,阿瑜陀耶王朝四處征戰,主要目標就是東鄰的吳哥王朝及西邊的緬甸,並於1438年打敗北部地區的素可泰王朝。因此,在十五世紀中期,阿瑜陀耶王朝已經大致建立現在泰國的疆界。
阿瑜陀耶王朝的另一個重要功蹟,就是發展泰國(當時稱為暹羅)的國際化與現代化,並開始與相方帝國主義打交道。拉瑪鐵波帝二世在1516年就與葡萄牙人簽署協定,不僅允許葡萄牙人在幾個大城市經商,亦准許他們在暹羅境內有宗教信仰的自由。當然,拉瑪鐵波帝二世亦同時獲得葡萄牙人所提供的槍砲等現代化武器,這對於阿瑜陀耶王朝後來的東征北討具有重大貢獻,亦有助於該王朝奠下今日泰國統治的基礎。由於阿瑜陀耶王朝開放對外通商及貿易,西方人及東方的中國人(廣東人、福建人、及海南人)及日本人,亦先後來到泰國通商做生意,開啟華人移民泰國的先河。因此在十六世紀中葉時期的阿瑜陀耶王朝,可說是政治及經濟都發達的盛世。
但是,阿瑜陀耶王朝在擴張領域的同時,與緬甸結下冤仇,從此二國戰爭不斷,甚至長達二百年;泰緬二國的戰役不是僅有一、二次,而是前後多達二十幾次。在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期間,阿瑜陀耶王朝大都是輸家;緬軍入境泰國,造成許多毀壞,包括佛教寺廟及佛像,泰國人至今仍認為緬甸仰光的大佛寺(Shwedagon Pagoda)內的玉佛(Jade Buddha),就是從泰國擄掠而來。阿瑜陀耶王朝最後終於在17674月,被緬軍攻入「大城」而滅亡。 
三、吞吐里王朝(The Kingdom of Thonburi1768-1782),這是泰國的第三個王朝,創建者是Taksin(達信)是華人後裔,本姓鄭,因此當地華人稱之為「鄭信」。當阿瑜陀耶被緬軍於17674月滅亡後,當時的達信(鄭信)就率眾部隊反攻,與緬軍對抗。雙方經過幾次的對決戰役之後,在176910月,駐守在「大城」的緬軍就被擊退;達信就被擁立為王,在吞吐里(Thonburi)建立都城,地點靠近今日的曼谷,因而開啟吞吐里王朝。
吞吐里王朝雖然不長(僅14年),可是對鞏固今日泰國的疆域卻功蹟卓著。他不僅將緬軍趕出暹羅,甚至將勢力向南延伸到馬來半島,並一度將馬來半島的檳城(Penang)及丁加奴(Terengganu)納入版圖。此外,達信國王在1776年收復北方的清邁地區,又在1778年倂吞今日寮國的永珍(Vientiane)地區。換言之,達信國王在位雖僅有14年,可是當時吞吐里王朝的疆域卻向東、南、西、北,都有明顯的擴張,更加鞏固泰國今日的版圖。
不幸的是,達信國王對外功蹟彪炳、攻城掠地,對內卻不善治理;達信國王個性乖僻,性情相當不穩定,經常對部屬咆哮怒罵,造成內部眾叛親離;最後竟然被無組織的暴民在17823月攻陷王宮,被迫退位,後來竟死於非命。
四、卻克里王朝(曼谷王朝,1782-1932):達信國王被推翻之後,當時無組織的叛軍及暴民,就推舉達信的一位愛將部屬卻克里(Chaophraya Chakri)為繼任國王,因而開啟「卻克里王朝」(The Chakri Kingdom)。之後,卻克里就將首都遷到當時的Bang Makok,這就是今日的曼谷(Bangkok),因而卻克里王朝又被稱之為「曼谷王朝」。
卻克里國王出身王室貴族,其祖先源自阿瑜陀耶王朝的開國元勳--拉瑪鐵波帝(Ramathibodi),因此,他為紀念先祖的豐功偉業,就號稱「拉瑪鐵波帝國王」,通稱為「拉瑪一世」(Rama I),這就是泰國當今國王封號的由來。現在的國王是蒲美蓬(King Bhumibol Adulyadej),他是「拉瑪九世」(Rama IX)。
卻克里王朝(曼谷王朝)在19326月發生軍事政變,要求當時執政的拉瑪七世接受「人民黨」(People’s Party)所擬定的「臨時憲法」,這部憲法改寫泰國當今的政治制度,從君主專制(Absolute Monarchy)轉變到憲政君主(Constitutional Monarchy)。換言之,卻克里王朝共經歷七位國王,從拉瑪一世到拉瑪七世。
卻克里王朝最重要及最傑出的君主,就是拉瑪五世(Rama V),他的名字是朱拉隆功(Chualalongkorn);因此,有人稱之為朱拉隆功國王,或五世皇。拉瑪五世皇朱拉隆功大帝功蹟卓著,在位三十多年期間(1873-1910),在歷任君主既有的基礎上,從事各種政治、經濟、教育、軍事、及社會的改革,將泰國推向現代化及國際化。今日泰國的各項主要建設,大都是延續朱拉隆功五世皇的建設,其功勞不可謂不大。他的皇子拉瑪六世(Rama VI)接續他的志業,於1917年創立朱拉隆功大學,以紀念拉瑪五世皇對泰國當代教育的貢獻。如今,朱拉隆功大學已經成為泰國最具名聲的大學。
拉瑪五世皇在位期間的勵精圖治,非常類似十九世紀末期的日本明治天皇維新,亦有如滿清末期的康梁變法維新。所不同的是,日本及泰國的維新都使得該二國脫胎換骨,但是與朱拉大帝同時期的滿清末期,維新卻未成功,最後導致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運動,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。
拉瑪五世皇同時面對西方勢力的東進,當時西方的強權英國在馬來半島擴張勢力,企圖替馬來蘇丹奪回馬來回教徒較多的幾個州;拉瑪五世皇不敵英國人的勢力,最後在19093月與英國簽署有名的「英暹協定」(The England-Siam Agreement of 1909),將吉打(Kedah),吉蘭丹(Kelantan),丁加奴(Terengganu)及玻璃市(Perlis)的宗主權讓給英國,而英國則保證拉瑪五世在暹羅的統治權。英國及暹羅在1909年簽署的協定,就成為今天泰國及馬來西亞的邊界。
拉瑪五世皇於19101024日過世,由其指定的兒子孟固克勞(Mongkutklao[4]繼任國王,他就是King Vaijiravudh,是為拉瑪六世(Rama VI)。拉瑪六世在位十五年,於1925年過世;他無子嗣,由其弟弟巴差弟勃(Prajadhipok)繼任國王,他就是拉瑪七世(Rama VII)。拉瑪六世及拉瑪七世在位統治的二十世紀初期,正值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,西方帝國主義開始式微,民族主義的風潮正高漲,各國要求改革及民主的呼聲此起彼落。這些國際局勢的變化,對當時的執政者,尤其是君主專政的國家,都造成相當大的衝擊,泰國亦是如此。拉瑪七世未能因應局勢的變遷,終於在1932年的政變被迫退位,從此泰國由君主專政,轉變為君主立憲。
泰國自19326月起發生重大的政治變化,之後仍持續發生變化,其中一個重要的變數,就是軍人勢力的影響;不過,在軍人勢力持續干預的情況之下,泰國的民主力量亦持續發展,成為對抗軍人干政的重要力量。本章的目的就是析論泰國從軍人政府轉變到建造民主,從六個重要的政府及時期,分析泰國政府與政治的變遷。本章認為泰國的民主建造雖已有成效,但是由余軍人長期干政的影響,泰國的民主政治的鞏固仍有考驗。

一、披汶政府(193812-19448月,19483-19579
泰國的君主專制在1932624日被推翻,發動政變的是曼谷法政大學法學教授普里迪(Pridi Phanomyong),他聯合陸軍及海軍的勢力,改變泰國的政治制度,當時掌權執政的拉瑪七世被迫退位,取而代之的是由「總理」擔任政府首長的內閣制,從此泰國的政治制度轉變為君主立憲,西方的民主制度正式引進泰國。這次的政變改寫泰國的政治歷史,泰國國王從此不實際負責行政,而成為虛位的國家元首;實際執掌行政權的是內閣總理,由泰王任命國會領袖擔任。
披汶將軍(Plaek Pibulsonggram)是泰國的第三位總理,也是泰國當代政治最重要的軍事將領,亦是拉瑪九世皇登基後,所遭遇到第一個最重要的軍事強人。披汶將軍不僅參與19326月的政變革命事件,而且籌劃泰國的第一個憲法;此外披汶將軍曾經二度擔任總理,而且都是在重要關鍵時刻,第一次是在19381216日至194481日,此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披汶總理帶領泰國走過困難及動盪的時刻。披汶第二次就任總理時間,是自194831日至1957916日,這時二次大戰剛結束,披汶將軍亦帶領泰國走過一段動盪不安的年代。
披汶將軍二度擔任總理的時間,共計長達14年,他是泰國自19326月以來,任期最長的總理;在他擔任總理期間,泰國的政治最穩定,僅發生一次失敗的軍事政變(1949),這對於政變頻仍的泰國而言,披汶總理的這項紀錄可謂是空前。由於披汶將軍擔任總理前後長達14年,因此他的領導對於今天泰國政治的發展,都有深遠的影響。
首先,披汶總理施政的最大功績,就是推動泰國的民族主義,不論在政治、外交、經濟及文化等方面,軍人出身的披汶總理都大力提倡大泰族主義,他並於19396月將國名由暹羅(Siam)改為泰國(Thailand),以顯示泰族是這個地方的主要民族。披汶總理並提倡泰國人民說泰語,禁止講各地的方言,這項語言政策固然有利於提高泰國人民的民族意識;不過這項政策就成為排華政策的開端,因為華人被禁止說中文,中文學校逐漸被關閉,華人亦被迫改用泰國的姓氏及名字。這些政策亦有助於泰國人民的同化,但是華人身為少數族群,就逐漸失去其特色,因此今日的華人,大多數已經使用泰人的姓氏及名字。披汶的反華政策,類似德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反猶太人政策,華人的權益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其次,披汶提倡經濟民族主義,大力獎勵及提倡泰人的經濟發展,鼓勵泰人發展經濟及企業。可是當這項經濟民族主義政策推動之際,卻同時抑制華人的工商發展及華人的移民。華人在泰國的移民已有一段歷史,而且大都已建立工商及經濟基礎,如今卻受到限制及抑止。這個政策雖然對華人不利,可是卻有助於泰國的種族合諧,亦可消除種族的嫌隙,如今已有好幾位泰國總理都具有華人血統。不過華人特色雖被抑制,但是華人參與經濟推動卻未受到影響,因為華人仍然可以藉由政商關係的聯結,而擴展企業及商業活動,這是華人在泰國及東南亞地區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。
第三,披汶總理實施軍事獨裁統治,雖然有助於鞏固其統治權力,但是卻助長軍人干政的風氣,這對於泰國當代的政治發展相當不利,這就是泰國軍事政變頻仍的一個重要原因。事實上,在披汶擔任總理的十四年期間,他的統治權力不斷受到挑戰,他的最主要政敵,就是和他一起參與19326月政變革命的普里迪(Pridi Phanomyong)。文人出身的普里迪,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色彩,對於軍人出身的披汶將軍,有相當深的「瑜亮情結」;事實上,在1949年發生的政變,就是由普里迪策動軍中一些不滿意披汶的將領,發動政變企圖推翻披汶,由普里迪取而代之。如果這次政變成功,泰國的歷史將改寫。
此外,披汶總理在1951629日參加一次海軍慶祝活動,卻意外被一群海軍軍官劫為人質,幸好披汶及時獲救;但是這次事件之後,披汶更加嚴格的執行軍事極權統治。1949年所頒佈的憲法遭到凍結,國會被解散,政黨活動受到限制,廢掉參議院,建立單一的國會制度(眾議院),其中一半眾議員是由總理任命產生(大多來自軍方),同時任命一些軍事將領擔任內閣部長職務。因此在披汶總理的第二個任期(19484~19579月),是泰國軍人最為威權的統治時期。
可是,披汶將軍的軍事威權統治並未消滅泰國的民主運動,這年政變的主要使命,泰國的民主政黨人士持續要求披汶將軍還政於民。在各方壓力之下,披汶終於在1955年實施「民主新紀元」運動,允許政黨成立,一時之間有三十多個黨成立,成為泰國日後多黨政治發展的基礎。披汶將軍為擴大其民意基礎,就在19572月舉行國會議員選舉,可是這次充滿賄選及舞弊的大選引起各方的交相指責。[5]披汶總理非但未得到更多的信任,反而逐漸失去民意。此外,披汶與美國過於接近,同時又開始與中共貿易,使得保守派的軍人對披汶不信任,以為披汶要使泰國成為美國的附庸。[6]於是在19579月由陸軍總司令沙立特(Sarit Thanarat)領導政變,推翻披汶政府。
披汶將軍曾經參與19326月的政變革命,以武力為後盾進入泰國的政治,借重軍事背景鞏固其政權,靠著軍方力量消滅背叛他的軍事政變,再藉由軍方的基礎,進行政府改造及鞏固權力。軍方始終就是披汶的護身符,然而弔詭的是,藉由軍事力量獲得政權的披汶將軍,最後卻在19579月被另一個軍事政變推翻;下台後竟然被迫流亡日本,並於1964年病死他鄉。

二、他儂政府(19581月至10月,196310月至197310
披汶的軍事統治結束之後,本以為泰國政治有機會改變,但是卻開始另一個軍事威權統治。推翻披汶軍事政權的是沙立將軍(Sarit Dhanaraj),當時他是第一軍區(曼谷地區)的司令官,他的一位重要部屬就是他儂將軍(Thanom Kittikachorn),當時擔任第二軍區的司令官。19579月的政變之後,本來應該由沙立將軍當政,但是由於健康因素赴美就醫,他就推舉伯特(Pote Sarasin)擔任總理(19579月至19581月),後來再由他儂將軍於19581月接任總理。但是,他儂將軍擔任總理任期僅有10個月,就被沙立領導的政變推翻(195810月),只好黯然辭職下台,由他的長官沙立將軍繼任總理。事實上,195810月的政變是屬於「自我改變」,因為沙立將軍原本就是他儂將軍的長官,發動政變輕而易舉,根本未造成傷害,就接任總理。但是,沙立將軍的身體始終不大穩定,最後於1963128日死於任內,接著就由他儂將軍繼任總理。
因此,他儂將軍的第二任總理任期,才是真正執政掌權,自196310月起,一直到19731014日被推翻為止,這次任期長達十年,是泰國近代史上任期第二長的總理,亦是泰國拉瑪九世皇於1946年登基後,經歷任期最長的總理。他儂總理曾參與19579月的政變,推翻披汶總哩,又是靠軍事力量取得政權;在其總理任內,他儂將軍亦遭到二次的政變;而且又適逢越戰的高潮時期,不僅要對付泰國共產黨的作亂,也要因應變動的國際局勢。因此,他儂總理對軍方的依靠,就如同披汶總理;其軍事威權統治的方式,與披汶將軍亦如出一轍。
然而,當他儂將軍積極建立軍事威權統治之際,泰國人民的民主意識亦逐漸提高,對於長期的軍事威權及屢次發生的政變,都非常不滿,要求他儂總理進行民主改革,還政於民。他儂總理迫於時勢的壓力,只好進行修憲,並於1968年頒布憲法,接著又於19692月進行國會議員選舉。這些一連串的政治改革,似乎顯示他儂總理有意還政於民。
可是,他儂總理所領導的「泰國人民聯合黨」(Sahaprachathai Party or United Thai People’s Party)卻在19692月的選舉,並未贏得國會過半數的席次,僅獲得33%的席次。依照憲政規定,他儂只好組織一個聯合政府,仍然由他擔任總理;然而他儂卻並不滿意,因為聯合內閣的成員及反對黨的議員,對他儂政府並不完全支持,經常提出批評及反對意見。沒想到,他儂將軍卻在197111月發動「自我政變」,推翻自己的政府,宣布廢止1968年憲法,解散國會及政黨,宣布戒嚴,並禁止所有的公眾集會。
這次政變之後,他儂更加鞏固他的軍事政府,並於197111月立刻組織「國家行政委員會」(National Executive Council),他儂將軍擔任主席,其副手是普拉帕將軍(Praphas Charusathien),他儂的長子納隆(Narong Kittikachon)則擔任秘書長。他們三個人形成獨裁集權的領導核心,因此被喻為「獨裁三巨頭」。他儂將軍雖然鞏固其軍事政權,可是卻逐漸失去民心,民間反對他儂的勢力逐漸擴大。在各方壓力之下,他儂政府於197212月頒佈新憲法,並據此任命所有的國會議員。在299位眾議員中,有200位是出自軍方,99位是選自民間,這些任命產生的國會議員,完全受制於獨裁的他儂軍事政府。泰國人民對軍人持續的干政相當不滿,中產階級的反對勢力在曼谷都會區逐漸擴大。
此外,泰國軍人政府的腐化及貪汙問題,亦受到強烈的批判,他儂政府聲望江河日下。他儂政府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之下,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又於1973年爆發,泰國的經濟受到打擊而日漸惡化,物價上升及失業率升高,泰國人民怨聲載道。在這些眾多負面因素衝擊之下,反對人士就積極發動反對他儂政府的運動;泰國青年學生及中產階級在197310月初遂走上街頭,要求軍人政府下台。他儂將軍就在1973105日逮捕數位反對人士,這項舉動引爆青年學生所累積的反對情緒,數十萬學生聚集曼谷市中心的「民主紀念碑」(Democracy Monument),要求釋放被逮捕的人士,由於人數過多,並一度佔領在市中心附近的法政大學(Thammasat University)。
他儂總理不願見到失控的學生反對運動,就下令軍方在1014日採取強硬武力鎮壓,結果造成64人死亡,上千人被捕。學生受到武力鎮壓之後,非但未解散,反而進行更大規模的抗爭;當時情勢相當緊張,他儂政府危在旦夕。在這緊要關頭,拉瑪九世皇召見他儂總理,要求他下台以化解危機,他儂別無選擇只好黯然下台。這就是泰國近代史上有名的「十月革命」。[7]
三、普里姆政府(19802月至19888
他儂政府瓦解之後,泰國的政治其實並未穩定,在此之後的七年期間(197310月至19803月),泰國共產生六任總理,分別是桑雅(Sanya Thammasak),西尼(Seni Pramoj),庫克立(Kukrit Pramoj),西尼(回任總理),他寧(Thanin Krarichien),及克里安薩(Kriangsak Chomanah)。這五位總理的任期都不長,而且在這七年期間又發生三次政變,其中有二次是成功的軍事政變;因此,這七年期間是泰國軍人調整與文人關係的時期,亦是泰國人民爭取民主的衝撞時期,更是泰國經歷政治發展的磨合時期。在這七年不穩定時期,政治最大的貢獻就是,克里安薩總理任內所通過的1978年憲法,這部憲法雖然並不符合民主的條件,但是卻是軍人與文人達成共識的憲法。依照這部憲法,泰國於19794月舉行國會議員選舉,克里安薩獲得支持而繼續擔任總理。可是,沒想到經由民住程序產生的克里安薩續任總理之後,卻造成國會的分裂,又無法有效處理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,包括通貨膨漲、石油漲價、及當時爆發的中南半島難民問題等,最後居然在19802月被國會要求辭職。
之後,普里姆(Prem Tinsulanond)就在軍人及文人的支持下繼任總理,一直到19888月的國會大選之後,他是泰國在1980年代最重要的總理(任期長達八年),亦是自19326月以來,及拉瑪九世皇於19466月登基以來,任期第三長的內閣總理。普里姆雖然亦是軍人出身,曾擔任第二軍區(東北地區)司令及克里安薩內閣的國防部長;可是,他卻是非常具有民主素養,具有廣納百川的雅量及胸襟。因此,他是泰國近代政治史上(至目前為止),唯一同時獲得軍人及文人支持的總理,他也是唯一在任內完成三次國會議員選舉的總理;而且又在選舉過後,雖然獲支持留任,卻堅持不再續任,並順利完成民主交接的總理,樹立泰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榜樣。
普里姆總理夠如此政通人和,有三大主要原因。第一,他獲得軍方的支持。具有擔任國防部長資歷的普里姆,代表軍方的民主開明派,這就是泰國軍方的「第七期」集團;與前二位軍事威權政府(沙立將軍及他儂將軍)所代表的「第五期」集團,有很大的不同。普里姆任內雖發生二次未成功的軍事政變,但是政變之後,形象溫和又開明的普里姆總理,受到更多的支持。這二次政變失敗的主要原因,就是普里姆掌控軍方的主要勢力,因而穩住其政治領導地位。
其次,普里姆獲得主要政黨的支持。泰國自1950年代中期起,就出現多黨政治的現象,沒有一個政黨在國會擁有過半數的席次,這也是軍事政變頻仍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可是,沒有參與政黨的普里姆在19802月被任命總理之初,就獲得三大政黨的支持:民主黨(Democrats)、社會行動黨(Social Action Party)、泰國黨(Chart Thai, or Thai Nation)。19834月的國會大選,沒有政黨背景的普里姆,再度被四個政黨聯合推舉擔任總理,這四個政黨是:民主黨、社會行動黨、泰國公民黨(Prachakron Thai, or Thai Citizen)、及全國民主黨(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[8]之後,普里姆總理於19865月解散國會,並於當年7月舉行國會議員選舉,民主黨獲得大勝,但是普里姆又被民主黨、泰國黨、社會行動黨、及人民黨(Rassadorn Party, or People’s Party),共同推舉組織聯合政府,繼續擔任總理。沒有政黨背景的普里姆總理,能夠三度獲得主要政黨的支持,擔任總理並組織聯合政府,創下當代泰國政治的先例。
最後,普里姆總理獲得泰王拉瑪九世皇的支持。蒲美蓬國王(King Bhumibol Adulyadej)出生於1927125日,雖然曾經被沙立及他儂二位軍事威權政府冷落,但是人生經歷愈來愈成熟豐富的拉瑪九世,在普里姆總理任內,正是五十耳順之年;在1970年代的二次十月革命動盪之際,拉瑪九世皇站在人民立場,要求軍事強人下台,因而穩住泰國的局勢,浦美蓬國王在泰國人民心中的地位愈來愈崇高。普里姆總理對泰王敬重有加,甚至為泰王在1987125日,舉辦盛大隆重的六十大壽慶典,大大提升拉瑪九世皇在泰國的文化、社會及政治的領導地位。泰王與普里姆總理二人情同手足,他們的友好關係,不僅有助於泰國政治的穩定,也為泰國複雜的政治增添一段佳話。
普里姆總理在1988年遭到反對黨議員的攻擊,揚言要彈劾普里姆總理及其內閣官員。普里姆就在1988429日解散國會,並於當年7月舉行國會議員選舉。這次選舉競爭非常激烈,有三千多位候選人角逐357個席次。結果泰國黨獲得勝利(贏得87席),其次為社會行動黨(54席),再其次為民主黨(48席)。[9]泰國黨領袖察柴(Chatichai Choonhavan)原本提議由普里姆繼續擔任新的聯合政府總理,但普里姆主動辭職,婉拒新政府的好意。普里姆總理任內順利完成三次全國性的國會議員選舉(19834月、19867月、及19887月),並將政權和平交給繼任的察柴總理,創下自1932年以來第一位經由選舉和平交接政權的紀錄。
從普里姆總理到察柴總理樹立泰國政權和平移轉的民主典範,軍人出身的察柴總理,任內政績受到肯定;當越南軍隊於1989年撤出柬甫寨之後,察柴總理提倡將中南半島由戰場轉變為商場,這就是所謂的「察柴主義」,顯示察柴總理的勇於任事。可是,泰國軍方在1991223日以察柴政府貪污、國會獨裁、及破壞軍方團結為理由,發動政變推翻察柴政府。發動政變的泰國三軍統帥順通將軍(General Sunthorn Kongsompong)及蘇欽達將軍(General Suchinda Kraprayoon)後來組成一個軍事執政團,名為「國家維護和平委員會」(National Peace-Keeping Council)。軍事執政團在政變過後,立刻宣佈戒嚴、解散國會、廢止憲法、及限制人民的政治活動。
泰國在1980年代辛苦經營建立的民主制度,再度被軍人干預而受到蹂躪;軍方勢力再度凌駕民主勢力,泰國的憲政制度再度遭逢考驗。
四、川立沛政府19929月至19957月,199711月至20011月)
蘇清達將軍雖然政變成功,但是為減少軍人干政的色彩,「國家維護和平委員會」任命退休外交官安南德(Anand Punyarachun)為總理,其主要任務就是重新修訂憲法及辦理國會議員選舉。安南德所領導的臨時政府在1992322日舉行國會議員選舉,這次大選分為二派;一為親軍方派,包括泰國黨、社會行動黨、團結正義黨、泰國公民黨、及民眾黨等五個黨;另一為親民主派,包括民主黨、新希望黨(New Aspiration Party)、道德力量黨、及團結黨等四個黨。親軍方的五黨聯盟共贏得195席(共360席),因此組成聯合政府,原本有意推舉納隆(Narong Wongwan)為總理,但納隆曾有販毒紀錄,遭到美國反對。蘇欽達將軍就因此被五黨聯合政府推舉為總理,並於1992417日正式組織內閣。
蘇欽達將軍本是前次(19912月)政變的主使者,現在由幕後走到幕前,引起泰國人民的反抗。中產階級及知識份子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及示威,[10]反軍方的四黨聯盟也加入陣營。這次的抗議行動是由道德力量黨(Palanh Tham Party)的黨魁針隆(Chamlong Srimuang)所領導。蘇欽達眼看群眾愈聚愈多,於是在517日下令軍方以武力鎮壓,結果造成一百餘人死亡,上千人受傷。這次血腥的鎮壓引發舉世的注目,這是在1989年「六四」天安門事件後,在亞洲所發生的另一次血腥鎮壓民主運動事件。蘇欽達將軍受到國內外的交相指責而被迫下台,泰王在610日任命安南德再度組織一個過渡的內閣政府,以解決泰國政治危機。
安南德總理這次重作馮婦受到泰王及民意的支持,大力整頓軍方將領,將陸軍總司令及空軍總司令撤換,並將涉及五月政潮的有關將領予以調差或冷凍。安南德總理恃民意可用,因而順利調整內閣人事,並於1992913日如期舉行國會議員選舉。這次激烈的選舉,再度分為二大派。被選民號稱「天使派」的四個政黨贏得大選,包括民主黨(79席)、新希望黨(51席)、道德力量黨(Palang Dharma)(47席),及團結黨(8席)。[11]這四個「天使黨」共贏得國會360席次中的185席次,雖然勉強過半數,但為使聯合政府更穩固,這四個黨又邀請社會行動黨(贏得二十二席)共組一個五黨聯合政府。在這次大選中,與軍方有深厚關係的幾個政黨被選民稱為「魔鬼黨」,沒有受到泰人的認同而遭到落敗,包括泰國黨(77席)、國家發展黨(60席)、[12]社會行動黨、泰國公民黨(3席),及民眾黨(1席)。泰王浦美蓬於923日正式任命民主黨領袖川立沛(Chuan Leekpai)為泰國的新任總理。[13]這是泰國在經歷19925月流血的政治風潮後,首次透過和平的民主選舉,將政權移交給文人政府。
泰國的政黨經常重新排列組合,可是民主黨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政黨,主張建立泰國的民主政治,反對軍人干政;川立沛總理又是民主黨任期最長的總理,他前後二度擔任總理將近六年之久,因此格外具有意義。川立沛總理任內的首要工作除了制定及推行國內的各種政策外,仍是致力於修改憲法以降低軍人的干政;欲減少軍人干政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降低軍人進入國會的比率。過去,泰國的參議員大都是由總理任命產生,因此軍方出身的參議員居於多數,而且參議院也可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案。此外,泰國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長及議員,幾乎有一半是政治任命產生,軍人的勢力因而延伸到地方政府。因此,川立沛政府在修憲案中就要透過憲法條文減少參議員的席次,而且規定參議員及地方官員及議員都必須由選舉產生。
這項憲法修正案在討論過程中,曾發生對反對派議員(特別是軍方出身的議員)醞釀發動抗爭。例如在1994128日,當川立沛總理向國會提出此憲法修正案時,聯合政府中由昭華利(Chavalit Yongchaiyut)所領導的新希望黨竟然陣前倒戈,[14]沒有支持憲法修正案。幸好,川立沛政府在1212日獲得國家發展黨(察柴為黨魁)的支持而未造成政治危機;泰國國會並在199514日以絕對的優勢(591票贊成,1票反對,1票棄權)正式通過新憲法修正案。剛通過的新憲法賦予更多的民主與人權,理應獲得泰國人民的支持,可是川立沛所領導的民主黨政府,卻在199572日的大選中失敗。[15]新組成的七黨聯合政府,是由泰國黨(Chart Thai)黨魁班漢(Banharn Silpa-archa)為領導,其餘的幾個政黨(如泰國黨、社會行動黨、泰國公民黨、及民眾黨等)都是19929月大選的「魔鬼派」(親軍方黨派),象徵著軍人的勢力再度抬頭。
不過,班漢的總理職位隨即遭到另一派軍方的挑戰。由昭華利所領導的新希望黨在國會發動提出不信任案,在19969月中旬的國會投票,班漢僥倖過關,並隨即在927日宣佈解散國會,並於11月中旬舉行國會眾議員選舉。結果由昭華利所領導的新希望黨獲得國會最多的議席(125席),因而就任泰國第二十二任總理。昭華利上任之後不久,泰國即於19977月發生金融風暴,泰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創傷,失業率增高,泰銖驟貶。在各方的支持指數壓力之下,昭華利奮鬥多年而得到的總理職位不保,被迫於1997116日辭去就任未滿一年的總理職務,由民主黨黨魁川立沛再度繼任總理。
川立沛二度擔任總理,繼續推動泰國的民主政治,企圖消除軍方的干政,因此再度展開修憲工作,希望從制度面消除軍政干政的機會。新憲法終於199710月公佈實施,這是泰國自1932年以來,最符合民主的修憲程序,而且最具備民主精神的憲法,獲得各界的好評。[16]199710月憲法對於參眾議員產生的方式,有大幅度的改變。參議院(Senate)由200名參議員組成,全部都由選舉產生,任期六年,每二年更換三分之一,而且不得兼任內閣部長職務;這些條款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去除任命產生的參議員,以減少軍人干政的機會。就眾議員(House of Representatives)而言,共有500名眾議員,任期四年,其中400名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(採單一選區制),另外的100名一個政黨比例選出。此外,新憲法亦規定國會議員必須具備大學學歷,以避免出現僅具有中學學歷的國會議員,如此可提高國會議員的教育水平。
        199710月憲法亦規定,選舉將由獨立的中央選委會負責,不再由內政部負責選務工作。過去的泰國選舉由內政部負責,經常出現政治干預及介入,引發許多紛爭,這次的新憲法修正案就設立一個獨立的選務機構,以減少日後的行政干預。據此,今後的選票計算不再由投票點負責,改由中央統一負責選票計算,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去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及影響。此外,新憲法亦訂定一些有關去除貪污的規範,規定內閣官員、國會議員及地方政府官員都必須公佈財產,從就任時一直到下任後一年內,都必須公佈個人資產及債情形。最後,新修定的憲法,亦規定軍人不得干涉政治,對於政變的領導者處以死刑,希望以此根除軍人的政變。
川立沛總理於199710月完成修憲工作,可謂是相當重要的政治里程碑,因為泰國終於產生一部較符合民主精神的憲法,泰國人民理應對民主黨有更多的支持及認同。可是,很不幸的,泰國於20011月依據新憲法而主辦大選,民主黨未獲勝;這情形與19957月大選同出一轍,當時川立沛主導19951月的修憲,可是卻輸掉當年7月的大選。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民主黨,及出身民主黨任期最長的川立沛總理而言,真是情何以堪!
五、塔信政府(20011月至20069
塔信(Thaksin Shinawatra)所領導的泰愛泰黨(Thai Rak Thai Party)是20011月選舉的最大贏家,共贏得248席,塔信就成為繼任的泰國總理;泰愛泰黨又贏得20052月的國會大選,獲得更高的377席次。塔信不僅成為泰國自1932年以來,最具有民選實力的總理,他所領導的泰愛泰黨也成為泰國自實施君主憲政以來,唯一在國會獲得過半數席次的政黨。由於這兩項民選的基礎,使得塔信成為泰國最具有實力的政治人物,聲望如日中天,甚至凌駕在位六十年的拉瑪九世皇及長期操控政治的軍方。
塔信志得意滿之際,軍方受到浦美蓬國王暗中的支持,於2006919日發動政變,以塔政府貪污腐敗為由,[17]推翻正在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塔信政府。民主黨歷經艱辛於199710月通過的憲法,再度被軍方的干預遭到破壞,泰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再度受到摧殘!
塔信總理任職將近六年,創下泰國政治幾個特點。
首先,塔信民粹式的政治普遍受到泰國北部及東北地區人民的支持。出身泰國北部地區的塔信,深知東北部這是泰國最貧窮的地區,更瞭解這些地區人民生活的困難。因此,塔信就任總理後,就提出一連串照顧基層農民福利的政策,這就是有名的「新社會契約」,包括五項主要內容:(130泰銖全民健保計畫(UHS):每位泰國人只要繳交30泰銖(大約台幣30元),就可享有全民健康醫療服務;(2)百萬泰銖村莊及社區基金(VCF):專門扶助東北地區貧困的村莊及人民,這對於東北地區的人民是一大好消息;(3)設立人民銀行:協助基層人民創業及貸款;(4)一鄉一特產計畫:扶助各鄉鎮開發特色及特產,以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;(5)減緩還債計畫:對於欠債的農民,准許他們可延緩三年還債,以解決基層農民的財政負擔。
每一個泰國總理大都有其特定的政策,但是塔信卻是第一位提出具體政策,特別照顧東北部地區人民的泰國總理,因此這些地區的人民對塔信的愛戴,已經將塔信奉為救星,後來就成為支持塔信的「紅衫軍」。[18]這些來自落後東北地區且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,對於塔信的支持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,超越過去泰國各政黨的發展模式,塔信又習慣使用群眾式的語言;因此,塔信藉由這些政策及他的魅力,塑造成一個「民粹型」的領袖。
其次,泰國是多黨制的國家,過去雖然多次發生軍事政變,但是並未改變多黨的現象。可是,塔信在1998715日所創立的泰愛泰黨(Thai Rak Thai Party),卻創下空前的紀錄;泰愛泰黨在首次參加2001年的大選,就獲得勝利成為最大的政黨(贏得248),因而將塔信送進總理府;在2005年的大選,泰愛泰黨獲得更高的377席次,使得他信政府成為一個擁有過半數席次的政府,塔信就成為全國最有政治實力的領導人物,創下泰國當代政治的歷史紀錄。泰國過去出現的二位軍事威權政府,是藉由軍事政變及軍事力量,並沒有統治的正當性及合法性。可是,塔信的統治具有完全的正當性及合法性,因為他是經由公開合法選舉而取得政權。
第三,塔信是第一位公開和泰皇拉瑪九世唱反調的總理。泰國早期的二位軍事威權總理,對當時剛登基的泰皇不大尊敬;可是,自從普里姆總理起,泰國的總理大都對蒲美蓬國王相當尊敬,而且日經月累,蒲美蓬國王在泰國的聲望日漸崇隆,泰人對泰皇的尊敬,有如敬拜神明。可是,塔信就任總理之後,仗恃雄厚民意基礎,展現完全不一樣的態度;塔信總理不僅數度在公開場合,表示對拉瑪九世皇的不敬,而且還批判皇太子的品行。[19]此外,塔信總理甚至仿照國王的禮遇,於20064月進入曼谷的玉佛寺主持典禮時,要求鋪紅地毯。這是只有國王才享有的禮遇,塔信卻公然挑戰這項泰國的傳統文化禮節,遭致很多批評。拉瑪九世皇更是點滴在心頭,甚至懷疑塔信有意推翻王室傳統,後來蒲美蓬國王介入2006年的919政變,顯然其來有自。[20]
第四,塔信仗恃雄厚的民意基礎,聲勢如日中天,以為軍方干政的勢力已經消退,沒想到卻被軍方政變推翻。其實,由泰國的政治發展歷史而言,軍方對政治的影響從未消逝;反之,軍方對於聲望如日中天的塔信,反而相當戒慎恐懼,甚至有相程度的疑慮,因為具有民意基礎的塔信,逐漸將軍方冷落,使得軍方有權力失落感。如此就促成保皇派的軍方與王室的結合,因而有機會發動「九一九政變」。
第五,塔信的興起引發對對民主黨的刺激與不滿。民主黨是泰國最具有歷史的政黨,雖然在國會從未取得過半數的席次,即便泰國發生數次軍事政變,許多政黨早已重組或解散,可是民主黨卻始終擁有相當程度的支持及國會席次,而且維持其一貫的理念,就是追求民主憲政及維持泰國的王室制度。可是,塔信的泰愛泰黨興起之後,不僅迅速成為第一大黨,而且成為擁有過半數席次的政黨,民主黨頓時失去過去的鋒芒。民主黨、軍方、及王室成為塔信興起之後,最感受到權力失落的徬徨。他們對塔信民粹式的作風深感不滿,嚴厲批判塔信的貪污腐敗、威權統治、及破壞泰國的傳統文化。這三方力量的結合就造成「九一九政變」,將塔信推翻。[21]
最後,泰國民主政治的重創。泰國自19326月建立君主憲政以來,就是要推動民主政治;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,泰國歷經多次的軍事政變,並受到二位軍事威權政府的長期統治。即便如此,泰國人民建立民主的渴望,不但未熄滅,反而持續推動。泰國在1980年代曾經度過一段較為穩定的政治,但是不幸又於19912月發生政變,將民選的察柴總理推翻。自從1992年黑色五月風暴之後,泰國勵精圖治,當時執政的民主黨突破各種困難,完成1997年憲法。這部號稱最具有民主精神的憲法,經過2001年及2005年的國會議員大選,產生泰愛泰黨的塔信總理,使得塔信成為最具有民意基礎的民選總理,可是塔信總理仍然被軍事政變推翻。泰國的民主政治發展,再度受到嚴重的摧殘!
六、後塔信時期(20069月至20117
合法產生的塔信政府於2006919日被推翻之後,泰國的政府與政治就陷入一段混亂時期。泰國社會出現嚴重的分裂及對立的局面,支持塔信的「紅衫軍」與支持王室的「黃衫軍」,成為二大鮮明的對立群體。
發動政變的宋提將軍(Sonthi Boonyaratglin)在政變之後,立刻組織一個「民主改革委員會」(Council for Democratic Reform)接管政府;之後,該委員會於200610月推舉蘇拉育將軍(Surayud Chulanont)擔任總理,至200712月大選後,就還政於民。在2007年期間,泰國的政治相當混亂,因為軍政府解散塔信的泰愛泰黨,並限制政黨的活動,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就不斷抗爭。蘇拉育任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改1997年憲法,並於當年819日全民公投通過;這部2007年憲法增加一些「塔信條款」,以防止將來出現另一個塔信。
泰國於200712月舉行國會議員大選,支持塔信的國會議員,仿照菲律賓19862月的革命,組成人民力量黨(People’s Power Party),結果獲勝贏得233席次(共480席),民主黨僅獲得165席次。人民力量黨的黨魁沙瑪(Samak Sundaravej)就於20071223日出任總理職務,並與泰國黨(Chai Thai, or Thai Nation Party)及中立民主黨(Matchema)組成聯合政府。沙瑪被認為是塔信的代言人,當然就引發黃衫軍的抗爭,黃衫軍曾霸佔曼谷國際機場,癱瘓國際航線。由於政治的對立,泰國的憲法法庭居然在200899日,以未能依照參議院及選舉委員會的決議施政為由,判決沙瑪不適任擔任總理,他只好被迫下台。此外,泰國憲法法庭由於2008122日,宣告解散人民力量黨,再度造成社會嚴重的對立。人民力量黨的成員早就有預知將被解散,因此於2008920日就另組為泰黨(Pheu Thai Party, For Thais Party),繼續延續塔信的政治勢力。
沙瑪總理下台後,泰國國會就於2008918日推舉人民力量黨的頌猜(Somchai Wongsawat)擔任總理,他是塔信的小舅子,又被認為是塔信的傀儡,再度引發黃衫軍的抗爭。黃衫軍甚至在2008107日度霸佔總理府,將320名眾議員及多數的參議員困在國會大廈,這些最高民意機構代表形同人質,迫使頌猜總理遷移至曼谷舊國際機場辦公,創下泰國政府被示威群眾癱瘓的紀錄。頌猜無力控制混亂的社會秩序,後來又被控涉及多項貪污事件,任期不到三個月,於2008122日被迫辭職下台。
頌猜下台後,經過泰王拉瑪九世皇的撮合,民主黨的艾比希(Abhisit Vejjajiva)於20081215日就任總理職務;民主黨並非國會的最大黨,艾比希上任後,就引發紅衫軍的抗爭,在2009年前半年期間最為嚴重,他們在20092月至4月數度上街抗爭,一度霸佔曼谷國際機場,不僅造成國際航班大混亂,甚至造成當年預計在曼谷舉行的東協年會,被迫延期及易地舉行。[22]當時執政的艾比希總理,不僅顏面盡失,還造成國際的笑談。艾比希總理為化解紛爭,公開表示將盡快舉行國會議員大選;但是,泰國政治情勢仍然對民主黨不利,艾比希採取拖延戰術,一直到20117月才舉行大選。
為泰黨是20117月大選最大的贏家,這是延續塔信所創立的泰愛泰黨及之後的人民力量黨;為泰黨是於2008920日才成立,黨魁是塔信的妹妹英拉(Yingluck Shinawatra)。為泰黨在20117月的大選共贏得265席次(共500席),民主黨僅得到159席次;為泰黨再度成為擁有過半數席次的政黨,英拉就成為泰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總理。

結語
泰國的王室制度有其歷史傳統,共有四個王朝。泰國原來是君主專政的王朝制度,在1932年時被軍事政變改變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。目前當政的蒲美蓬國王是拉瑪九世皇,他於19466月登基,目前在位已經超過六十年,是全世界在位最久的世襲君主。
        泰國當代政治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軍人干政,泰國是東南亞地區軍事政變最多的國家;儘管軍事政變並未造成泰國的分裂或內亂,但是軍人對政治的掌控及干預,卻成為泰國政府與政治最大的亂源。泰國自從1932年起,出現二個最重要的軍事威權政府(披汶政府及他儂政府),披汶政府掌權長達14年,他儂政府掌權亦超過11年;這二個軍事威權政府雖然具有穩住當時混亂政局的意義,但是對於泰國的民主政治卻是一個傷害。
        泰國在1980年代出現一個特別的總理(普里姆),他雖是軍人出身,可是缺相當具有民主素養;普里姆未參加任何政黨,可是卻同時獲得軍方及文人政黨的支持。這種特別的軍文關係,使得普里姆可以擔任長達八年任期的總理。此外,普里姆與拉瑪九世皇關係良好,使得拉瑪九世在泰國民間的聲望愈來愈高,創下泰國當代政治史的一段佳話。
        泰國在1990年代產生一位民主黨的總理(川立沛),民主黨雖然是具有力史的政黨,但是從未產生一位任期較長的總理;可是,川立沛卻先後擔任總理長達六年,創下民主黨擔任總理任期最長一位。川立沛總理任內最大的貢獻,就是制訂一部最就有民主素養的1997年憲法;然而,川立沛總理卻未能再選舉獲勝,因而失去實際操作這部憲法的機會。弔詭的是,依據泰國1997年憲法,塔信於2001年當選泰國的總理,擁有雄厚民意基礎的塔信,擔任總理期間雖有建樹,但是卻公開與拉瑪九世皇唱反調,造成與王室關係的緊張。塔信所創立的泰愛泰黨,是泰國第一個在國會擁有過半數席次的政黨,擁有如此雄厚民意實力的塔信,萬萬沒想到,他於20069月參加聯合國大會時,居然被政變推翻。泰國的民主政治再度受到傷害。
        塔信被政變推翻,泰皇在幕後扮演重要角色,引發政治及社會的分裂,泰國的政治及社會在2006年末至2008年期間,陷入嚴重的動亂與混亂。支持王室的「黃衫軍」及支持塔信的「紅衫軍」數度在街頭對立,不僅造成政府運作的癱瘓,甚至造成國際會議(東協高峰會議)被迫改期,寫下泰國政治難堪的一頁!拉瑪九世皇在位超過六十年,經歷十多位總理及軍事政變,大都順利度過;這次與塔信總理的鬥爭,卻引發政治及社會的分裂,令人不勝欷噓!
        泰國政府在軍人干政的情況之下,民主力量其實很早就萌芽,雖然軍事政變及軍事威權政府不斷出現,但是泰國人民要求民主的呼聲卻從未中斷。泰國在1970年代就發生二次「十月革命」,目的都是在反對軍事威權政府。在19801年代期間,曾出現普里姆總理和平統治的時期,在1997年亦曾完成合乎民主要件的憲法修正,這些都是泰國民主力量的展現。泰國今後仍將向民主之路前進,但是,軍人勢力仍將是泰國未來政治民主化的隱憂。





[1] 佛歷比西元紀年早543年,西元2010年就是佛歷2553年。
[2] Clark D. Neher, “Political Succession in Thailand,” Asian Survey, Vol.XXX,No.7, July 1992, pp.585-605.
[3] 本章部分內容改寫自顧長永,東南亞政府與政治(台北:五南,民國895月),第六章;顧長永,泰國:拉瑪九世皇六十年(台北:巨流,2010年)。
[4]孟固克勞是拉瑪五世皇的第一個兒子,他出生於188111日,幼年曾在英國接受教育,他於1894年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;1910就任國王時,年29歲。
[5] 這次選舉引發學生、反對團體及其他各界人士的交相指責,認為披汶政府的勝利是非法的。請參考John Cady, The History of Postwar Southeast Asia (Athens, Ohio: Ohio University Press ,1974), p.99.
[6] 有關披汶在此一時期政策的轉變,請參考Donald E. Nuechterleins, Thailand and the Struggle for Southeast Asia (Ithaca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1965), pp.124-129.
[7] 泰國共發生二次「十月革命」,197310月是第一次,197610月是第二次。
[8] 有關泰國1983年選舉,請參考羅石圃,「泰國大選與今後政局的展望」,問題與研究,第22卷,第8期,頁45-54。這次大選後,泰國黨(Chart Thai)因理念不合,而成為反對黨。
[9] 「民主黨」因為分裂而席次驟減,在1986年的選舉,「民主黨」曾贏得一百席。有關這次選舉情形,請參考Lary A. Niksch, “Thailand IN 1988, Asian Survey, Vol.XXX, No.2, February 1989, pp.165-173.
[10] 有關此次的示威抗議活動,請參考“An uneasy calm,” “March of democracy,” “The markets speak,”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(FEER), 21 May 1992, pp.10-13“People’s wrath,” FEER,28 May 1992, pp. 10-11.
[11] 有關本次泰國的大選,請參考“Ascent of angels,”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, 24 September 1992 , pp.12-13.
[12] 「國家發展黨」(Chart Pattana Party)是由泰國前總理察柴(由「泰國黨」跳槽到「國家發展黨」)所領導,由於其國會議員大都出自軍方,因此也被認為屬於「魔鬼黨」。
[13] 川立沛總理之名是英文音譯,但國內有人以其中文名字「乃川」或「呂基文」稱之。
[14] 昭華利是前任陸軍總司令,是一位軍事強人,他是普里姆政府的重要支持者,當普里姆下任後,昭華利曾一度是繼任總理的熱門人選。
[15] 有關此次大選的報導及結果,請參考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, July 13, 1995, pp.16-19; July 27, 1995, pp.16-17
[16] 有關1997年憲法修正的過程,請參考Bjprm Dresse, “Thailand’s Elusive Quest for a Workable Constitution, 1997-2007,”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, Vol.31, No.2, August 2009, pp.296-325.
[17] 泰國的傳統政治相當深厚,政治人物經常建立自己的派系,這是泰國政治貪腐的一個根源,因此,政治人物經常被指控涉及貪污。請參考Kevin Hewison, “Crafting Thailand’s new social contract,” The Pacific Review, Vol.17., No.4, December 2004, pp.503-522.
[18] 每一個泰國人都依照出生的那一天代表自己的顏色,一星期有七天,因此泰國人都屬於七種顏色之一。塔信的顏色是紅色(星期天),因此支持他的人就穿紅色的圓領衫,因而被稱為「紅衫軍」。
[19] 浦美蓬國王只有一個兒子瓦季拉隆功(Maha Vajiralongkorn),他於19721228日正式被封為王位繼承人(Crown Prince);可是,瓦季拉隆功不學無術,經常喝酒鬧事,又愛賭博玩女人,泰國人民對他沒有好印象。
[20] 有關泰國王室的權力網路系統及引發的正當性危機,請參考Duncan McCargo, “Network monarchy and legitimacy crises in Thailand,” The Pacific Review, Vol.18, No.4, December 2005, pp.499-519.
[21] 有學者對於他信被推翻,認為與政權的正當性有關。請參考Choon-Yin Sam, “Power without Political Legitimacy: The Cause of Thaksin’s Downfall,” Asian Profile, Vol.35, No.3, June 2007, pp.207-220.
[22] 泰國在2009年史無前例的先後舉行二階段的東協高峰會議,第一階段是於2009227日至31日,這次原訂於200812月舉行,但是由於曼谷機場被霸佔,而延期舉行。第二階段原訂於2009411日舉行但是由於舉行地點(曼谷)有安全顧慮,因而易地舉行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